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作者:佚名
西门庆 西门庆认识李瓶儿的时候,还是夏天,两个多月后的重阳节这一天,西门庆就终于“偷”上了。 偷情比嫖娼刺激多了。嫖很低级,“有钱便流,无钱不流”,没啥技术含量。偷则不同,多少还是要讲些感情基础的。 西门庆偷情成功之后,李瓶儿又送了两根金簪(皇宫御用品,价格不菲),替西门庆带在头上,并交代他说:“千万别让我老公看到了。” 西门庆这回是一分钱没花,既赚了人,又赚了钱。 那么,西门庆这个谦谦君子大色狼,究竟凭什么可以白上人家老婆?他到底有何妙招呢?其实只有一招,既简单、又重要的一招。 前面说过,男追女,成不成的决定权在女方。(反之亦反。) 西门庆从头到尾只做一件事,就是在反复地试探对方、表现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女方的愿意”。只要女方愿意了,那就必成。 她若不愿意,此事便休了,难道我还扯住她不成? 这一招,是花了大几千块钱在王婆子那里学到的。 但最难的是,哪个女性会傻到去对你直截了当地表态呢?基本上是不会发生这种奇迹的。愿不愿意,只在她的心里,你又咋能知道呢? 不过,好在女性虽不会对你直接表态,但却是都极懂得怎样暗示的。 一个暗示也就够了,因为西门庆是一个很善于破译这些“暗示”密码的行家。他在一步步试探的过程中,特别留心对方是否会做出暧昧的暗示。 话说当时西门庆和李瓶儿迎面撞了个满怀,李瓶儿转身入后边去了,说老公马上回来,请稍等。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日他请大官人往那边吃酒去,好歹看奴之面,劝他早些回家。两个小厮又都跟去了,止是这两个丫鬟和奴,家中无人。” 这一番话,看似平淡,一般人可能听不出什么来,但西门庆却嗅出了话中之音:李瓶儿根本没必要对他说出家中的细节,但她却把老公、小厮、丫鬟的行踪都对西门庆说得清清楚楚,最后强调“家中无人”。 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说,我家里没人。多么强烈的暗示! 西门庆是什么人。书上说:“这西门庆是头上打一下脚底板响的人,积年风月中走,什么事儿不知道?今日妇人明明开了一条大路,叫他入港,岂不省腔!” 发展的过程就是:李瓶儿又多次对他暗示,反复抱怨老公天天在外面鬼混。再后来就是眉目传情,“两个眼意心期,已在不言之表”。再后来,西门庆去解手时,李瓶儿竟跟来偷看,两人又撞了个满怀。 李瓶儿的暗示在逐步地升级,可西门庆却一直无动于衷了。这是为什么呀?因为现在,已经变成李瓶儿追求西门庆了,成不成在于西门庆愿不愿意,这叫欲擒故纵。 最后,一天晚上,李瓶儿出钱叫她老公到外面妓院去吃酒,她就把西门庆叫过来,两个人躲在她房里吃酒。“两个于是并肩叠股,交杯换盏,饮酒做一处”。 现在明白了,西门庆的绝招其实很简单,就是俘获自愿的女人。读懂她们的暗示,或诱导她们做出暗示。只要人家愿意了,他甚至可以设计让人家自己送货上门。 就这一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金瓶梅》中,和西门庆有关系的数十个女子都是自愿的,他从来没强迫过谁。而另有两个被惊为天人的美女,西门庆却始终上不了,到他死也没成过,为什么?因为人家不愿意。不愿意,绝招就失灵了。 可见,也并不是西门庆真的有多么厉害,一个巴掌也拍不响啊。 从这之后,只要李瓶儿的老公不在家,她就叫丫鬟拿梯子爬上墙头,或学猫叫,或以咳嗽为号,或是扔一块瓦片。 这边,西门庆就掇过一张桌凳来踏着,暗暗翻过墙去厮会。第二天早上,再照前越墙而过,回到家中。 两个约定暗号,隔墙酬和,窃玉偷香,根本不从大门里行走,神不知,鬼不觉的,街房邻舍又怎的会晓得?! 却说有一天早上,西门庆扒墙回来,走到潘金莲房里。金莲还未起床:“你昨日也不知又往哪里去了一夜?也不对奴说一声儿。”西门庆就顺口撒了个谎,金莲虽然信了,却有几分疑影在心。 又一日晚上,西门庆回来后,饭也不吃,茶也不吃,只往前边花园里走。这潘金莲贼留心,暗暗跟着他看。天哪!只见隔壁的那个丫头,在墙头上只打了个照面,转眼间,这西门庆就踏着梯凳爬过墙去了。 这潘金莲归到房中,翻来复去,通一夜不曾睡着。 天还没亮,西门庆就回来了,潘金莲睡在床上不理他。 那西门庆先带几分愧色,挨近她坐下。 金莲跳起来坐着,一手揪住他耳朵,骂道:“好负心的贼!你昨天哪里去了?把老娘气了一夜!我已是晓得不耐烦了!趁早实说,与隔壁花家那淫妇偷了几次?你信不信,我吆喝起来,教你死无葬身之地!你安下人标住他男人,却这里偷他老婆。我教你吃不了包着走!” 西门庆听了,慌的装矮子,跪在地下,笑嘻嘻央及说道:“小声些!实不瞒你说,就只偷了昨天这一次。” 金莲哪里肯信。西门庆只好把李瓶儿送的两根寿字金簪儿拔下来,送给了潘金莲做封口费。 潘金莲接了观看,却是两根番石青填地、金玲珑寿字簪儿,乃御前所制,宫里出来的,甚是奇巧。 金莲见了这对金簪儿,满心欢喜,收下后说道:“既是如此,我就不说你了。你再到那边去,我这里就与你两个望风,教你两个自在。你心下如何?” 那西门庆欢喜的双手搂抱着说道:“我的乖乖的儿,正是如此。我明天买一套妆花衣服谢你。”
·上一篇文章:男女的那点事为何被称作“云雨”?
·下一篇文章:收藏品中的清明文化:古人常在清明放风筝求姻缘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iaoshuodu.cn/news/qiwen/119222526329DD3GI45H37JA5136E.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