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居庸关
《史记》上说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刘恒是“中子”排行第四。高祖十一年刘邦命樊哙“将兵定代,斩陈狶于当城,于是乃分赵山北,立子恒以为代王,都晋阳”。第二年四月刘邦箭伤发作死于长乐宫。刘邦死后,众姬妾被吕雉或杀头或遣散,刘恒的生母薄姬由于处事小心谨慎,不参与争宠逃过一劫,被刘恒接到代地奉养,于是母子团聚;在其后的十几年里刘恒远离都城,躲避是非,祖孙三代在偏远的代地倒也是其乐融融。
常言说:性格决定命运。刘恒更多的继承了母亲的基因,自幼温文而雅,谦虚好学,从不与人争斗。这种“子不类父”的“懦弱”性格若是乃父刘邦在世,即便是空出十个皇帝的位子也轮不到他刘恒!可偏偏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按照高祖白马立盟的约定:天下是刘氏的天下,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违背者全党共诛之。于是大臣们平息了吕氏政变后,大汉朝第三代帝王的头衔却偏偏落到这个“懦弱”而且默默无闻的刘恒的头上,你说这是不是命运和机遇作祟?然而,这位看似“懦弱”的大汉天子在即位之初便表现出不同凡俗的气质和城府。
其一是对多少人都垂涎欲滴的皇位表现出十分的冷静和安然,他始终信奉一个信条,那就是:该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得不到。他要坐下来和自己的大臣们议一议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一议出来两种意见,郎中令张武认为:朝廷上的这些将军和谋士都是搞欺诈的高手,吕太后刚去世,听说京城搞的鸡犬不宁,谁都想做皇帝,为什么偏偏要到咱们这个偏远的边疆来迎接大王呢?大王不如推说有病待打探一下虚实再说。中尉宋昌却说:都想做皇帝不假,为什么都没做成呢?人心思安呐,现在,高帝的儿子就剩下淮南王刘长和大王两个人了,大王居长又是人心所向,我看这事儿八九不离十,大王不必多心。刘恒觉得张武和宋昌说的都有道理,但情况不明又下不了决心,只得回后宫向母后请示。薄氏一向小心谨慎怎么能轻易让儿子去冒险呢?于是决定叫娘家的弟弟薄昭先去长安打探虚实。回报真情后,刘恒才放心大胆的打道去往长安。众位看官是否以为这刘恒是不是有点太优柔寡断了?其实不然,在那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谁会冒然行事?
其二是到京后不急于进宫,先到代王公馆考察一下王公大臣们的真实态度。在公馆中他先以主人接待贵宾的礼节朝西坐下,这可吓坏了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以及在场的所有大臣,他们都趴在地上恳请大王祀奉宗庙,即位大统。就这么接连推让了三次刘恒仍然不肯就位,他说:这么大的事我不敢当,还是另挑选一位贤明的君王吧。大臣们实在无可忍耐,这才七手八脚地把代王扶上背北面南的正位,到这时,刘恒又推让了两次,最后陈平和周勃说:我们已经郑重的商议很多次了,大家都认为祀奉宗庙只有大王最合适,请大王您以天下为重不要再推辞了。刘恒这才说:既然大家都推定了我,我也不便过于固执,希望各位同心协力,共保汉室。于是即位天子,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文大帝。
其三是刚刚即位的汉文帝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身边除了卫将军宋昌、郎中令张武和舅舅薄昭是自己人以外,他没有势力。朝廷上的这帮大臣就是冲着这才选择他坐这个皇位,帝位并不稳固。要想保持君位,治理天下,就得虚心尊重先帝的大臣,就得用减少老百姓的痛苦来换取天下人的拥护。于是连夜起草诏书大赦天下。
·上一篇文章:东汉一出戏演了一百年
·下一篇文章:范滂与张俭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iaoshuodu.cn/news/gudian/071017102030830I6CJ7360ADKEC71JD.htm
【相关内容】
本站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丰木色子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