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以史为镜证兴亡。汉文帝上台后心头最大的忧虑是必须吸取强大而短命的秦王朝迅速瓦解的教训——那就是徭役、刑罚过重,百姓苦不堪言,乃至陈胜一呼百应,揭竿而起。所以办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连坐法”。
他说:一个人犯了法定罪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把他的亲人都逮起来一同办罪呐?掌管法令的大臣解释说:有的百姓自己管不住自己,只好用这种办法来互相监督和约束,如果废除连坐法将来如何约束犯罪?汉文帝说:法令公正、恰当,老百姓才能忠诚、服从,就象放羊的人照顾羊群一样,使用口令和羊鞭的目的是为了疏导,你鞭子抽得越狠,受惊的羊群就越不遵守队型,这叫欲速则不达啊!法令不合理只会助长犯罪和胡作非为。大臣们理屈词穷只好同意了。
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救助“鳏寡孤独”等一些穷困的人,规定八十岁以上的每人每月给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岁以上的每人每月再增加两匹帛,三斤丝绵。还规定各地的长官必须按时慰问这些人,并且把它当成一项制度固定下来。这下老百姓可高兴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哪儿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呀,都称赞汉文帝“真是一位仁德的君王啊”!
汉文帝勤政爱民,虚心倾听大臣们的治国建议,尤其对待象周勃这样自持有功面露骄色的人,每次退朝时,汉文帝都目送他走下大殿以表示尊重。他知道,皇权本身就象征着一种神圣和威严,皇权加仁德换来的必然是忠诚;皇权加暴虐得到的只能是离心。他用勤政和谦恭的态度施政,仅用一年时间就把朝廷内外梳理得井然有序。可是南方传来谍报说南越王赵佗不服约束,经常派兵袭扰边境。到此时,才是真正检验这位新皇帝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时刻。
赵佗原来是秦末派往南越的一个小吏,由于在南越管理有方,汉朝统一后被高祖封为“南越王”作为外臣替汉朝管理南部蛮夷居住区,并允许他用当地的土特产品同中原的生产工具、矿产品和畜类进行交换,多年来一直受到汉朝的庇护。吕雉临朝后,由于听信谗言把南越当成未开化的野蛮人对待,不再供应上述物资而且态度傲慢。赵佗对此非常不满,索性不服天朝管自己坐起皇帝来,称南越武皇帝。他想,这准是长沙王使的坏,于是就派兵攻打长沙国。吕后听到大怒,掘祖坟灭三族并派兵进剿。中原士兵到炎热潮湿的南方作战本来就不适应,打了几年毫无战果而且还病死了很多人,吕雉死后就撤了兵。赵佗却不依不饶变本加厉,边境居民苦不堪言。
汉文帝全面分析了矛盾的发展过程,决定对赵佗采取了赎买政策。他首先重修了真定赵佗的祖坟并派专人看管主持祭祀,然后不知在哪搜寻到赵佗的两个本家哥哥还接到京城封官建府,最后亲笔写了一封信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
陆贾是汉高祖当初封赵佗南越王时派去宣读诏书的官员,是赵佗的老朋友,见面当然非常客气,于是陆贾乘机把信呈上,只见信中写道:皇帝诚心诚意地向南越王问候。我是高皇帝偏房的儿子,一向在偏远的代地防守边疆,因为见识不广,性情老实,天资愚钝,一直没有跟您通过信。过去高皇后因身体长期有病又治不好所以脾气急噪,对您在有些地方措施不当。现在大臣们拥戴我当了皇帝,过去有做错的地方我都更正了,对于您的要求我也满足了,听说最近你又发兵袭扰边境,这就是您的不对了。如果打起仗来不知道有多少百姓生灵涂炭,这样做对您又会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您愿意,服岭(大臾岭)以南就由您去治理吧。但是您也称皇帝,两个皇帝并立恐怕不妥。从今以后我愿意同您去掉前嫌,重修旧好,相互沟通,互派使臣,特派陆贾转达我的心愿希望您能同意。送去上等棉衣100件,愿您在闲暇时听听音乐消遣消遣,慰问一下临国。
赵佗看到信后非常感动,堂堂的大汉皇帝这样虚心诚恳,卑躬谦让,还称自己是“偏房的儿子”,我还有什么可装的?赶紧归附吧。于是也学着样子写了一封回信,信的开头就谦虚的自称:野蛮人的头儿,老夫臣赵佗冒了死罪,再拜,写信给皇帝陛下。接着叙述了矛盾发生的过程。并说“我称皇帝并不是要跟谁争天下,不过是在自己的领地里自己开开心罢了”。最后他动情地说:我的国土千万里,甲士上百万,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扶持汉朝?那是因为不敢违背我的祖先哪!老夫到南越已经四十九年了,也是抱上孙子的人了,但是我每天仍然是宿不安寝,食不甘味,看不得华丽的颜色,听不得钟鼓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呐?因为不能服侍自己的国家呀!现在皇帝这样看重我,我马上改号再也不敢称皇帝了。趁着使者的方便,我恭恭敬敬的奉上白璧一双,翠鸟千只,犀角十只,紫贝五百,桂蠹(桂树蛆虫,名贵调味品)一瓶,活翠鸟四十对,孔雀两对。冒着死罪,再上书给皇帝陛下。
就这样两封信,一个信史,一去一回把这么大的事儿一锤搞定,不但收复了赵陀就连朝廷的大臣们也都服了。
·上一篇文章:帝国双璧——卫青与霍去病
·下一篇文章:中国历史上五废五立的两任皇后是谁?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iaoshuodu.cn/news/gudian/0791418242346253G26E61398F8JB0E.htm
【相关内容】
本站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丰木色子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居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