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间故事网  作者:麻松亘

9 天台宗“三大部”、“五小部”: 指被称为天台宗四祖而事实上是实际创始人智 众多的经论著述中,最主要的《法华经玄义》( 20 卷)、《法华经文句》( 20 卷)、《摩河止观》( 10 卷)等三部为天台宗“三大部”;又《观音玄义》( 2 卷)、《观音义疏》( 2 卷)、《金光明经玄义》( 2 卷)、《金光明经文句》( 6 卷)、《观无量寿佛经疏》( 1 卷)为天台宗“五小部”。

10 法华三昧: 一是指一种修行方法。即天台宗修习止观时,依据所取的身体姿态不同而分为四种“三昧”,其中第三种“半行半生三昧”又分“方等三昧”、“法华三昧”。“法华三昧”基于《法华经》,以七日或二十一日为一期,修行的方法包括严净道场、净身、三业供养、请佛、礼佛、六根忏悔、绕旋、诵经、坐禅、论相等。二是指修养达到的一定境界。三昧是一个佛教名词,即梵文 sam ā dhi 的音译,亦音译为“三摩地”、“三摩堤”。意译是“定”、“正受”、“等持”等。即心、精神上息杂虑、无对象地专注于一境,进入佛教意义的深沉的瞑想境地,即通常所谓的禅定。据此,“法华三昧”即基于《法华经》而来的“三昧”。这里二者意思兼而有之,以后者为主。

11 陈、隋时代王权所给予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全力扶持: 主要的有:( 1 )智 于陈宣帝太建七年( 575 )秋入天台实修,九年( 577 )陈后主即下诏,割始丰县(今天台)岁入之半作为智 僧众的衣食之源;( 2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 598 )至仁寿元年( 601 )建造“天台山寺”(即“国清寺”)时,晋王杨广全额拨款并指派司马王弘,入天台督造,历时 4 年,耗资甚巨;( 3 )在杨广夺得太子之位,登上皇帝会之机,天台山寺分别以谢造寺之恩、上表致贺等时机,遣僧使进京朝贺,隋炀帝屡赐财物,初步统计有经一藏,白石香炉一座、袈裟一领、黄绫裙一领、丝布祗支两领、编衫二领 49 尺、幡 157 张、小幡 200 张,毯 200 领、毡 300 领、飞龙绫法衣 480 领、米 3000 石、物 7300 段等等,并多次在天台寺内为智 设千僧斋。

12 锡杖: 梵文音译名词,亦译“声杖”、“呜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原为僧人行路和化缘时振环作声,并用以扣门和防犬 之用,后成为佛教的一种法器

13 轩辕炼丹山: 又名或曾用名有( 1 )炼丹山(乾隆、道光《缙云县志》等);( 2 )法华山(《佛祖统纪》、《台宗九祖传》、康熙 23 年《缙云县志》等);( 3 )石釜山(康熙 11 年《缙云县志》);( 4 )仙石山(宋宣和三年 [1121] 缙云进士詹宗盖所写,现存《陶氏宗谱》的“舍惠明寺记”);( 5 )惠明寺山(塘川一带农民俗称)。《缙云县地名志》( 1999 )载:“法华山,在(缙云)县城东北 27 公里,壶镇镇塘川村东(石龙头)。”唐熙 23 年、光绪 2 年《缙云县志》载:“法华山,在县东六十里,天台法华尊者卓锡(卓:立;锡:锡杖。称僧人在某地居住弘法为‘卓锡’)之地。”

14 仙居县上阪: 仙居古地名。阪:音板,通坂。意即山坡、斜坡。《仙居县志》( 1987 )第四章“形胜”关于“苍岭小山系”记:苍岭小山系,“位于横溪郑桥、湫山乡境内,为仙霞岭系脉……。坎下村(民国 34 年仙居地图称‘下坎’;光绪 20 年,即 1894 年‘新定仙居全境五里方图’名为‘金堂山’)之下,地形逐渐平缓,至镇头之南,突有被断层切割形成的‘屏风岩’横截天际。它顶部平坦、四壁陡立。从谷底仰望,峭石似屏,气势雄伟,山项平坦空旷,风光秀丽,北有绿水环绕,南有奇峰对峙。顶上山泉成池,建有古刹。”可能这个地方就是唐代时的“上阪”。因为一是法华山经苍岭至此大约也是

|<< << < 1 2 3 4 5 6 7 > >> >>|


·上一篇文章:“胡诞地”
·下一篇文章:[台湾民间传说]半屏山和望夫石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iaoshuodu.cn/news/zgmjgs/077199648JA670HBBE8A98K0BEH9C.htm


【相关内容】

7个早期版本的暗黑版本童话故事

佚名

蔷薇故事书

程昱华

蝴蝶和含羞草的故事

佚名

白蛇传故事简介

佚名

小故事 大时代 四个龙港人亲历的35年都市梦

陈文文

故事是一座城市的注脚

佚名

我在上海的小故事

佚名

跳骚的故事

佚名

泸州民间故事:泸州熊家婆 中国版小红帽

佚名

《阅微草堂笔记》传奇故事:猪救盲人孝子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