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名人轶事   作者:佚名   热度: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中却只看到了杜甫在蜀地的开心自适:草堂多竹树,境亦超旷,故鸟鸣鹭飞,与物俱适,窗对西山,古雪相映,对之不厌,此与拄笏看爽气者同趣。门泊吴船,即公诗“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公盖尝思吴,今安则可居,乱则可去,去亦不恶,何适如之!

  

  中国绘画,自千年前的彩陶图纹起,走的就是“意象”造型之路,它成为民族审美的特征之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是“不似之似似之”。但鲁迅对“写意”倒是颇有微词:“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记苏联版画展览会》)

  杜甫“西岭雪图”诗,“门泊东吴万里船”句,体现了“不似之似似之”的构图思维。老杜是不是在描绘他的门口真泊着一艘去东吴的船?这个“近景”,在我看来应该是在写远景,而且比“窗含西岭千秋雪”更遥远。故理解第四句,关键要厘清第三句的含义。“西岭雪图”是“画框”中的画,此乃第三句的情趣所在。

  苏轼尝云:“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这正是对中国艺术的一则通解。“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我常常幻想:杜甫会不会根据诗的意境画成画,并将诗句题于画上?是不是由于杜甫诗的影响力更大,其画作反倒被淹没?有没有可能某一天,我们会在杜甫草堂墙缝中发现杜甫题诗画“西岭雪图”……(李建春)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张继《枫桥夜泊》理惑:月落乌啼是何时?

下一篇:苏轼的前身与后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