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名人轶事 作者:佚名 热度:
在清代康熙《城武(即今成武)县志》“古迹”中,记载着一个名曰“留董里”的地名。为什么叫“留董里”?这与汉代大儒董仲舒有关。
县志中关于留董里的记载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景河北。相传汉董仲舒微时道经此地,有老人遇之,不问姓字,相款数月,留一‘董’字而去。后还复过此,老人曰:‘其所谓董耶!’又礼之,始终不及名。古重道不重名如此。老人不传,亦可想见其高义矣!今有董子庙。”据当地传说,董仲舒年轻时曾路过这里,遇到连绵不断的阴雨,又生了病,无法继续前行,此时他遇到当地一位老人。老人看到他一个外乡人漂泊在外,有病在身,无处可去,就把他请到家中居住养病。董仲舒在老人家里吃住了几个月,老人始终没有问他的姓名。待董仲舒身体康复后,在桌子上写了一个“董”字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董仲舒返回时又经过这里,再次遇到那位老人,老人说:“你不是上次那个姓董的吗?”又把他请到家中款待,始终没有问董仲舒的名字。从这个传说可知此地民风淳朴、重道不重名。
董仲舒是广川人,广川大约在今河北景县一带,距今菏泽市成武县三百多公里。据《史记》和《汉书》记载,董仲舒对《春秋》非常有研究,读书时曾经“三年不窥园”。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赞赏。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为汉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治理社会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这时起,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皇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
“留董里”地名现已不存,据考证,该地当在今成武县城西南约二十五里的九女集镇汪庄村。据清代县志记载,该村建有董子庙,但经百年风雨,庙已不存。现村北有玄帝庙,有明崇祯十年的“玄帝庙记”碑和清道光元年“重修元帝庙记”石碑,为古董子庙旧址。玄帝即真武大帝。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变”夺取帝位后,大力提倡奉祀真武大帝,使真武大帝信仰在明代达到顶峰,宫廷和民间都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明代兴修玄帝庙时,大概是与董子庙合修在了一处,玄帝庙因皇帝提倡而被民间重视,而董子庙式微,被其取代。后来,每到农历三月三真武大帝诞辰,附近民众都邀请剧团唱戏,举办庙会。
据明崇祯时所立“玄帝庙记”碑记载:“文山西南二十五里留董村,董子曾停骖于斯,一时父老咸攀辕留之,依依然不忍听其去,后因以取名焉。”从署名“中陶庠生”的人所写碑记来看,“留董里”的真正得名原因应该是董仲舒曾坐着马车在此地经过暂住,当地父老知道他是大儒,都想挽留他多住些时日,所以此地得名“留董里”。“里”是秦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村。据村民介绍,这块明代石碑是近几年从一处古桥处挖出重立的。从碑文没有收录进清代历修县志来看,修县志的人应该没有见到这块石碑,大约石碑在明末时就已被修桥所用。清代道光“重修元帝庙记”记载:“县治西南二十里许,旧有留董市,居民殷富,风俗醇古,贸易者不下百余家……”从石碑记载可以确证,此地是古留董里,而且是一个大商贸集市,董仲舒确曾从此经过。
董仲舒为何经行成武呢?因为资料缺乏,现已不可能知道其具体缘由。但从他的学习内容和主张来看,应该和他到齐鲁之地游学有一定关系。在记载董仲舒生平的《史记·儒林列传》中,司马迁在序言中多次提到孔子“自卫返鲁”的事情以及他听闻“西狩获麟”后的感叹等等,这些相关地点都在菏泽境内。最重要的是,司马迁说,从战国到秦统一六国这段时间,各地儒学的继承和研究已经严重荒废了,“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这就说明,虽然遭遇战乱,在齐鲁之地仍有很多学者坚持学习和研究儒学。
董仲舒崇尚儒学,在对答汉武帝所提出的如何光大汉朝伟业的提问时,他的“天人三策”中很多次引用孔子的话,还引用了虞舜和孔子的事迹。董仲舒是靠《春秋》起家的,这部书是孔子整理修订的,是儒家经典之一。董仲舒研究《春秋》成为博士,对孔子个人的事迹也非常了解,尤其是孔子周游列国游学的事情。孔子周游曾经途经成武县、定陶县等地,一路之上留下不少《论语》的经典章节。董仲舒所推崇的虞舜,其曾“耕历山,渔雷泽,灰于常阳”,而“雷泽”等都在今菏泽境内,离成武县百里左右。成武县的文亭山,就是谋士陆贾说服刘邦治理天下要“文武并治,长久之术也”的地方。因陆贾的说服并献十二篇“新语”,刘邦专门到曲阜去祭祀孔子,开了帝王祭孔的先河。作为尧舜故里、不废儒学的齐鲁之地和帝王祭孔的转折点,董仲舒无论如何是要来游历一番的。而他在成武县所经历的事情,无论是传说中老人不问姓名的热情款待,还是明碑所记的当地父老热情挽留,想来都让他真切感受到了重道不重名的齐鲁之风。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常玉:只是活自己性情的艺术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