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正是在深远的历史大文化背景下,伴随着先秦以来长达3000多年的时代变迁,吸纳着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血氧,至元末明初,才使秦腔从无形到有形、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继而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研判学术问题,为秦腔写史,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当然要尊重历史,广博研采史料。

  对于秦腔的起源,历史上曾出现过先秦说、秦代说、唐代说、金元说、明代说等说法,几相对比,还是“明代说”靠谱,全国戏剧专家和国外学者也持这种看法。明永乐年间,凉州已有“戏子”“游优”两支演员群体设点“唱大戏”的记载。而宋元明三朝陕西秦腔却无声息,据此,撰著者认为,秦腔之根生于甘肃,长成树干则在陕西,成为浓茂大树则是由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邻近周边戏曲艺人及其观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故而凝聚着广大西北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心声心语。

  尤其西安作为古都,宫廷文化的积淀和追求人文价值的风范,在推进陕西秦腔强势崛起的迅猛势头方面,可谓发挥到了极致。经过从“昆乱同台”到“以梆为板”、从“生旦第一”到“四行并重”等一系列改造,很快带动并影响周边梆子腔的发展,形成欣欣向荣之势。清末民初,陕西同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众多班社艺人之间切磋交流更为频繁。经过改革的“敏腔”“易俗腔”通过搭班、组班、教学,最终促成甘、陕秦腔的合璧。这当然也是古老甘肃秦腔需要发展进步、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同新时代脉搏保持同律跳动的一种必然。

  时下已迈入信息化时代,秦腔文化传统文明之精华,如何在多元文化冲击和社会文化心理激变中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所有的秦腔人面临的新课题。该书下卷“秦腔专题史研究”中对秦腔戏剧文学、秦腔舞台方法、秦腔戏剧教育与人才培养、秦腔理论与研究及秦腔文物挖掘保护均作出详尽的历史记述,在此基础上作者阐发自己“守正与创新”的思考,披露出鲜明而务实的观点,频频触动到读者的心灵。

  秦腔艺术,业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促进西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总是为西北人民谱写出精彩华章,宛如一条绵延不断的漫漫长河,永无止境地向未来涌动、延伸……

  (《秦腔通史》,王正强、周琪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简牍往事 长罗侯出使西域

下一篇:“2023非遗品牌大会”擦亮非遗“金字招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