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目前,每年公祭大典当日早晨8时,都会举行隆重的敬献太牢仪式,由身着朝冠礼服的专职祭祀人员抬着盛有“太牢”之礼的食箩和各式各样的菜肴、鲜果,在浩浩荡荡的唢呐、鼓乐仪仗队伍护送下,从伏羲庙西牌坊前出发,绕伏羲广场环绕一周。在广场两旁的九鼎、八簋前,举行供奉五谷仪式,以祈福华夏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后,献太牢队伍进伏羲庙先天殿,向伏羲圣像敬献太牢、水果等。

  祭祀乐舞

  根据陇南市礼县秦公大墓出土文物考证,秦人宗庙祭祀时,主要是以石磬、钟为乐器。《后汉书·祭祀志》有云:“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由此可见,在东汉祭祀伏羲之时,车骑服饰都是青色,吟唱青阳曲,配以天子专用舞蹈(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到了唐朝祭祀乐器舞蹈更是繁多。

  北宋秦州三阳川蜗牛堡(今天水卦台山)建立伏羲庙后,属于天水本地的祭祀伏羲乐舞也应运而生。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张鹏考察秦州伏羲庙(今天水伏羲庙)后,觉得祭礼简单,乐舞不全,没有体现出羲皇故里的祭祖地位,便会同秦州知州黄仕隆制礼作乐,撰写《太昊庙祀乐章》,组建专门的乐舞编制和队伍。胡缵宗《太昊庙乐记》中说:“(张鹏)乃邀仕隆召工制器,按八音为乐,准八佾以为舞。盖琴、瑟、笙、镛之属必调,翟、冠、袍之属必;制罔不合,度罔不中,而敬可持矣”,此时的乐舞大体上是仿照当时文庙祭孔的礼仪乐舞之制。从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中可知,明代祭祖乐舞编制大体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之乐,乐器有三十六组,乐生有四十四人,官员有一百四十四人。舞蹈器具有一百三十个,舞生有六十六人,吏卒有二百六十四人。进入清朝之后,祭祀乐舞逐渐失传,主要以民间戏曲、民俗表演为祭祖之舞。

  公祭大典开始正式举办之初,大典的祭祀乐舞主要内容还是天水旋鼓、秦州夹板、甘谷唢呐、秦安腊花等,后期加入一些特定编排的舞蹈,但没有成为体系篇章。2010年开始在伏羲庙院内增加古筝表演,增加伏羲路迎宾队伍数量;2012年甘肃省文化厅、西北民族大学组织重新排练了祭祀乐舞,演职人员达202人,2013年更是增加到320人。2016年,由甘肃省文化厅、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正式仿照《直隶秦州新志·建置》“伏羲庙”条记载中的乐舞礼制,创新编排了大典乐舞告祭内容,总共分四部分,即:序章,威仪棣棣;第一乐章,画开天地;第二乐章,万代敬仰;第三乐章,龙脉永昌。2017年,天水市歌舞艺术研究中心接手乐舞告祭排练,邀请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百先生作为艺术顾问,通过冯双百团队的再次创编,最终形成了目前每年公祭大典时所展示的祭祖乐舞篇章。

  伏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文化,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对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21年,甘肃省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始祖文化作为甘肃重要的文化品牌。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行走“长城第一墩”

下一篇:天水伏羲庙戏楼




  相关推荐